2019-07-29884人瀏覽
如果說動力電池性能提升擴大了車主的“出行圈”,那么充電樁環境改善則緩解了用戶的“焦慮癥”。近日有用戶反映,決定正式無限期棄用買了不到幾個月的新能源車,并想要連車帶北京新能源號牌一起賣(租)掉,回歸地鐵生活,主要原因就是家里沒有充電停車位,在外充電也不方便。那么用戶使用充電樁到底有哪些痛點?大家的使用習慣又如何?未來樁企是否有改進可能?結合大數據,我們一起了解一下。
30秒速讀:
●私人充電最麻煩的情況是車主沒有固定停車位,以及小區不允許安裝充電樁,但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新老小區明確要完善充電樁建設;
●公共樁的充電速度和收費標準逐漸被用戶認可,公共充電網點越來越多,但還是存在一系列問題;
●車輛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充電行為,車型續航能力越高,一次性充滿情況越少、充電次數越多;
●充電樁之間的互聯互通還不完善,單個平臺的覆蓋率有限,用戶需要下載多個充電App;
●充電樁本身存在充電槍頭過重、未拔槍啟動、操作界面不友好、顏值太差等問題,但樁企出于盈利考慮,短時間較難有精力去解決。
私人樁安裝/使用不便戳淚點
根據特來電、充電樁App等充電運營商提供的的數萬個用戶數據顯示,用戶群體對充電樁消費的不滿主要表現在“家用充電樁安裝復雜”(86%)、“充電不方便”(63%)。這主要源于兩方面原因:一是車主沒有固定停車位,無法安裝私人充電樁;二是有車位但小區不允許安裝充電樁。
針對沒有停車位的情況,一些車企已經開始探尋新的方法,即在有條件的地方給用戶安裝私人充電樁。如上汽提出用戶不僅可以選擇在住所安裝,也可以在單位附近或者其他長期租賃的停車位上安裝充電樁。
第二種情況主要出于小區電力負荷考慮。很多用戶反映,購買新能源車后,想要在小區安裝充電樁往往會被拒絕,因為此前小區在設計時并沒有考慮到充電樁使用問題,電力負荷有限,充電樁的安裝對小區配電網絡來說是巨大的負擔。此外,因為對新事物不了解,物業還會擔心因充電樁使用不當會出現起火等其他危險。
不過這種情況將逐漸改善,隨著新能源車行業發展,目前多數城市已經明確指示新建小區必須預留充電樁位置,一些老舊小區也在完善加裝充電樁,以后用戶想要安裝屬于自己的私人樁,可以查找當地相關規定去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。
公共充電領域快速發展的同時面臨諸多問題
與私人充電情況相反的是,用戶對公共領域充電的評價有所好轉,此前一直飽受質疑的公用樁收費標準、充電速度等漸漸被用戶認可,數據顯示85%的用戶認為充電收費合理,81%的用戶滿意充電速度。此外,用戶對充電樁數量的滿意度趨于平均,認為“夠用”的用戶群體占比為52%。
這與近年來公共充電樁建設不斷提速息息相關,新能源樁車比從2015年的1:12提升到了2016年的1:7.8,乃至2017年的1:3.8,即平均不到4輛新能源車共用1個充電樁。充電促進聯盟數據顯示,截至2018年4月,聯盟內成員單位總計上報公共類充電樁已超26.2萬個。
其中,全國規?;\營商企業達到15家(充電設施保有量不少于1000個),特來電位居第一,共建充電樁超10萬個,其次是國家電網,建設充電樁5.6萬個。與區域新能源車保有量水平相當,國內充電基礎設施的區域布局也以北上廣一線發達地區最為集中。省級行政區域內所擁有的公共類充電樁數量前十的分別為北京、上海、廣東、江蘇、山東、浙江、天津、河北、安徽、湖北。